秘鲁作为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大约15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秘鲁人先祖最早居住在山洞、岩穴里,狩猎采集为生。至前陶器时期(前6000-前1500年)之初,安第斯山的秘鲁居民发展农耕,开始改良作物、驯化动物、建造房屋、从事纺织,村落聚居形成规模。公元前3000年至前2500年间开始出现许多大规模公共祭祀场所;公元前2000年至前1500年间沿海地区和高海拔地区出现阶级分化,这个阶段晚期,陶器迅速发展并普遍推广到安第斯山区全域;公元前1300年前后,秘鲁进入查文文化发展壮大时期,最终完成安第斯山区域第一次大统一。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公元前5世纪,查文文化衰落式微,安第斯山区域统一局面被打破。区域文化异军突起,各自独立发展,形成多元化格局,多样化区域艺术风格明显。到公元三四世纪,北部地区文化更趋复杂,以北部高地雷瓜伊和北部沿海莫切为代表,他们积极巩固和扩张领土,和平相处和激烈冲突交替进行。区域文化也因此在交流与冲突中融合发展。公元6世纪,莫切一枝独秀,成为沿海区域最强势文化,被誉为安第斯地区“古典文化盛开的花朵”。与此同时,秘鲁南部沿海局势相对缓和,受查文文化影响的帕拉卡斯与邻近的托帕拉文化融合,形成了后来的纳斯卡文化。纳斯卡文化以其2000年前的大量巨幅地画闻名于世。秘鲁最南端与玻利维亚接壤之的的喀喀湖地区,则是由普卡拉和迪亚瓦纳科两大政体分治南北,发展区域文化。

伴随着气候变化下的人口大流动,6世纪晚期的秘鲁区域之间交往频繁,人口往沿海地区的北部和中部聚集,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南部沿海的纳斯卡大部分人口则迁往远离海岸的高山地带。

7世纪,秘鲁中南部高地的瓦里帝国崛起,并向外扩张。

8世纪起,秘鲁北部沿海政治势力逐渐衰弱,南部沿海陷入了多个文化并存和政治混乱的局面,位于的的喀喀湖盆地及其周围高原的迪亚瓦纳科人,通过宗教传播和军事力量,建立了多个殖民地。

瓦里帝国和迪亚瓦纳科的繁荣,傲视整个安第斯地区直至10世纪末,对后来印加帝国的崛起产生了深远影响。

10世纪初叶,以秘鲁北部兰巴耶克为据点的西坎人建立了一个强大国家,生产力发达、技术先进、人口众多,控制了秘鲁沿海的广大地区。

12世纪之后,秘鲁中部海岸的昌凯强大起来,北部沿海的契穆也取代西坎的强势地位,而位于秘鲁南部高地库斯科地区的印加,在之后更是政治军事实力猛增,以破竹之势压倒各方势力,成为秘鲁有史以来由原住民建立的最大规模的帝国。昌凯、契穆尤其是印加帝国都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将秘鲁古代文明推向了顶峰。然而,随着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的到来,印加帝国在最强盛时跌下神坛,为殖民者所灭,但是秘鲁古代文明乃至整个安第斯地区文明仍然以其韧性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