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文化是中国青铜文明萌芽阶段的代表。龙山文化晚期,方国文明如满天星斗,地处中原和北方文明交汇地带的陶寺融合众流,不仅在社会生产力上突飞猛进,在社会复杂化进程上也迈出关键一步。城市、大型公共建筑、贵族墓葬、文字、礼制性艺术、科学技术相继出现和成熟。在众多方国之中,陶寺脱颖而出,率先走向王国文明。这里就是最初的“中国”,也是青铜时代的先声。
礼乐制度肇始于周公“ 制礼作乐’”,西周中期以后 趋于完备,蔚为大观。“礼” 是周代社会的核心,规范等级秩序,乐是礼制施行的保障。西周礼制包括鼎簋制度、乐悬制度、族墓制度、棺椁制度等,复杂的器用制度彰显严格的等级秩序。
钟鸣鼎食是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数千年发展演变,礼仪文化已渗透到国人的血脉之中,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考古发现,青铜礼器和乐器常一同出于商周高等级贵族墓葬中,表明礼器与乐器的配合使用已经成为表达礼制的程式。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即武事,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两大主题之一。两周时期,出师之前要祭社杀牲、并以血涂鼓;战争当中要行卜筮之事,向先祖、河神致祭,祈求胜战;战后要行献俘礼,宴享将士、抚恤亲属。属于武事的还有田狩之礼,即大莧礼。晋侯曾多次行大萆礼,教民以礼,整顿军队,任命将帅。考古发现的大量车马器和兵器,多是戎马仪行的见证。
春秋以来,贵族阶层不仅在政治生活中利用鼎簋等礼器,表达自己的身份地位,同时也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其它青铜制品,来表现自己的尊贵和富有。因此,使用带钩、铜镜、精美刀具、弄器等日渐成为一种时尚,并且以此作为善自约束、端正衣冠、彬彬有礼的一种精神文化追求。“不学礼,无以立。”生活用器作为修身之“礼”,是礼乐制度内涵的延伸。
夏、商、周时期,山西境内华夏与戎狄交错杂处。晋国建立后,与周围戎狄战争不断,同时文化交流也很频繁。
多年来,山西发现的青铜器,有来自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的倒钩铜矛、鄂尔多斯式兽首刀、鹤嘴斧、动物形牌饰;还有来自两周诸侯国的鲁侯鬲鼎、吴王夫差鼎、秦式短剑等。这些青铜器反映出当时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的社会现实。
人类发现和使用铜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早利用天然矿石制作装饰品或颜料。冶铜技术的发明是划时代的进步,人类从此获得可重复利用、性能优良的材料,并制造出多种合金,青铜即其中的代表。中国虽然未奇人先声,但却后来居上,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