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先声

陶寺文化是中国青铜文明萌芽阶段的代表。龙山文化晚期,方国文明如满天星斗,地处中原和北方文明交汇地带的陶寺融合众流,不仅在社会生产力上突飞猛进,在社会复杂化进程上也迈出关键一步。城市、大型公共建筑、贵族墓葬、文字、礼制性艺术、科学技术相继出现和成熟。在众多方国之中,陶寺脱颖而出,率先走向王国文明。这里就是最初的“中国”,也是青铜时代的先声。

率土内外

商王朝国家政治疆域的地理架构为王畿、四土(四方)和四至三个层次。王畿是以商邑为轴心的商地;四土(四方)位于王畿之外,由商王朝贵族、官吏统治区域和从属于商王朝的方国活动区域共同组成,这是开放且不稳定的区域;四至,位于四土(四方)之外,是商王朝和商文化势力影响地区。从山西商代青铜器的分布和不同文化特征,可以看到从早商到晚商国家政治疆域三个层次的历时性变化。

赫赫晋邦

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之后,新建立的西周实行了有别于前朝的统治策略。“分封建国”政策先后确立了七十一个诸侯国,与周王室同属姬姓的达到五十三国,晋便是其中之一。

晋国建立之初,周围方国林立,诸戎环伺。武公、献公以降,晋国逐步兼并周边诸国。文公时,会诸侯于践土,晋被推为盟主,由此晋国成为称霸一方的大国,“天下扼塞巩固之区,无不为晋有”。

钟鸣鼎食

礼乐制度肇始于周公“ 制礼作乐’”,西周中期以后 趋于完备,蔚为大观。“礼” 是周代社会的核心,规范等级秩序,乐是礼制施行的保障。西周礼制包括鼎簋制度、乐悬制度、族墓制度、棺椁制度等,复杂的器用制度彰显严格的等级秩序。

钟鸣鼎食是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数千年发展演变,礼仪文化已渗透到国人的血脉之中,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考古发现,青铜礼器和乐器常一同出于商周高等级贵族墓葬中,表明礼器与乐器的配合使用已经成为表达礼制的程式。

我武惟扬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即武事,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两大主题之一。两周时期,出师之前要祭社杀牲、并以血涂鼓;战争当中要行卜筮之事,向先祖、河神致祭,祈求胜战;战后要行献俘礼,宴享将士、抚恤亲属。属于武事的还有田狩之礼,即大莧礼。晋侯曾多次行大萆礼,教民以礼,整顿军队,任命将帅。考古发现的大量车马器和兵器,多是戎马仪行的见证。

立身以礼

春秋以来,贵族阶层不仅在政治生活中利用鼎簋等礼器,表达自己的身份地位,同时也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其它青铜制品,来表现自己的尊贵和富有。因此,使用带钩、铜镜、精美刀具、弄器等日渐成为一种时尚,并且以此作为善自约束、端正衣冠、彬彬有礼的一种精神文化追求。“不学礼,无以立。”生活用器作为修身之“礼”,是礼乐制度内涵的延伸。

礼通四方

夏、商、周时期,山西境内华夏与戎狄交错杂处。晋国建立后,与周围戎狄战争不断,同时文化交流也很频繁。

多年来,山西发现的青铜器,有来自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的倒钩铜矛、鄂尔多斯式兽首刀、鹤嘴斧、动物形牌饰;还有来自两周诸侯国的鲁侯鬲鼎、吴王夫差鼎、秦式短剑等。这些青铜器反映出当时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的社会现实。

赵卿之制

春秋以降,周天子势衰,诸侯争霸。西周以来的社会秩序发生了深刻变化。

伴随晋国称霸的历程,晋卿赵氏逐渐崛起。赵衰(cui)、赵盾、赵鞅(简子)等赵氏宗主屡掌晋国政柄,地位显赫。赵简子谋略宏远,营建晋阳,开创晋国新局面,死后葬于晋阳。太原赵卿墓即赵简子之墓,从随葬的青铜器、玉器及车马坑等情况看,其等级和规模堪比诸侯,为我们再现了春秋晚期的制度革新和社会气象。

古韵新风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变法图强,百家争鸣,变革是时代的主题。青铜器作为传统礼制的重要载体也发生新的变化,三晋青铜器成为整个中原地区的杰出代表。精巧的造型,广泛的分布,反映了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的礼器组合鼎、豆、壶的出现,反映出“礼”随时代的潮流而改变。

秦汉以降,中国社会由列国纷争走向多民族统青铜器不再居于社会文化的中心地位,而是步入到寻常生活。质朴、实用的风格,折射出别样的时代精神。

冶石成金

人类发现和使用铜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早利用天然矿石制作装饰品或颜料。冶铜技术的发明是划时代的进步,人类从此获得可重复利用、性能优良的材料,并制造出多种合金,青铜即其中的代表。中国虽然未奇人先声,但却后来居上,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殊途同工

青铜器的铸造按模的性质,可分为块范法和熔模法。前者的模材质多样,可据以翻制铸型(范和芯) ;后者的模可以熔化流出形成型腔。两种方法虽有差异,都可以铸造出形制不同、纹饰精美的青铜器。

执简驭繁

公元前585年,晋国迁都新田后,青铜器生产技术发生了深刻变革。侯马牛村和白店铸铜作坊遗址的考古成果,揭示了晋国恢宏的生产规模和高超的生产技艺。分铸技术运用娴熟,器物纹饰模块化生产,显现出管理严密的工业化雏形。

以简化、统一、协调和最优化原则,使复杂的青铜器生产模块化,降低技术难度,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器物品质。大宗产品批量化生产,经济特性突出,促使侯马青铜器流通全国。

错彩镂金

青铜器铸成之后,还需要经过补铸、锯截、錾凿、刮削等工序,去除青铜器表面的毛刺、芒口、浇铸口等痕迹,打磨抛光之后,才得到青铜器成品。

战国前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礼器的青铜器越来越多成为生活用器,人们为了追求绚丽的色彩和显示尊贵的身份,采用镶嵌、鎏金、错金银、错红铜、包金、贴金等方式对青铜器进行装饰,使青铜器的装饰丰富多彩,达到艺术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