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简帛

上世纪楚简大量出土后既受到学界的重视,楚文字繁复的装饰笔画、融入楚方言及习俗的构字法让文字学家叹如天书。随着学界对楚文字认识的加深,楚简也渐渐纳入到书法的美学体系。秦统一和,楚简文字虽然没有被保留下来,但其与后世文字的关联性也不容小觑。楚简中已出现后世所谓的“隶书”、“草书”笔意。换句话说,具体到一个一个的字,一个一个的所谓的偏旁,楚简文字与草书、隶书并没有概念上的区隔那么大。

秦 简

释读秦简文字不像释读楚简文字那样困难重重,西汉以后的文字体系大体不出秦的范围,历代有关文字训诂的著作大都围绕秦文字体系开展。楚文字似乎随着政权的更迭消失在历史中。秦王朝的“书同文”统一了文字的字形字义,却无法控制书写习惯在书手层面的继承与发展,有时候秦文字与汉以降文字的相似程度,还不如“消失”了的楚文字。 从目前的出土的简牍来看,秦隶为书写于秦简上的最主要的字体。相较于两周铭文,秦隶的点画更为平直化与线条化,笔顺相对固定,书写效率得到提高。

西汉简帛

迟至西汉,已经出现了严格意义上的草书,其草法严谨完备,不同于潦草随意的书写;“汉承秦制”,西汉早期简帛上的隶书与秦文字非常接近。对西汉的书手而言,书写草书和书写隶书的两种能力很有可能同时具备,而在文字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如遗册、书信的书写,也不尽需要庄重工整——草书为隶书的简省提供依据;介于隶书与草书之间的“行草书”也在这个历史时期大量出现。

东汉简帛

这是书法史上有名的两位书家钟繇、张芝所成长的时代,他们笔下风规高古的“楷书”、“草书”,在历代论书中一直被褒扬,以现有书法史的理论体系来看,东汉简牍书风在整体上带有明显的隶书意味;隶书和楷书在东汉时期正处于激烈交融的不稳定状态。草书在书信中已被较多使用。

魏晋简

从战国到两汉,文字大都书写在简册木牍上,古人从上之下,从右至左的书写习惯,就与简册的编连及书写息息相关。魏晋时期,纸作为一种便捷的书写载体已开始逐渐代替简牍,但从上至下,从左至右的书写习惯依然正在纸上保留了下来。魏晋时期,楷书字体逐渐走向明确与成熟,至此,中国书法的各种书写字体已基本定型。

分 享
1